<p id="gm9rr"><strong id="gm9rr"><small id="gm9rr"></small></strong></p>

  • <acronym id="gm9rr"></acronym>
    欢迎来到 农业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品牌声明 | 网站建设 | 网址导航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农业网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加快推进
    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加快推进
    农业网   时间:2019/12/12 11:38:00  来源:青海日报  阅读数:387

     

    作为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重要内容的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建设工程,也是青海省政府2019年实施的民生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目前,10个试点县实施方案已经全部完成批复和报备工作,项目区所在州县正在抓紧组织完成追溯耳标佩戴、信息采集录入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工作,力争在12月底完成工程建设。
    自2019年3月部省共建协议签订后,在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下,青海省完成了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确定了追溯工程“121”的整体思路,即在青海省牧区6州10个县的200个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的210万头只牛羊和10个屠宰加工企业开展整县试点建设。项目投资7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0万元,省级财政5000万元。工程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照统一追溯模式、统一追溯标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的“五统一”要求,通过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
    为保障工程实施,青海省先后印发了《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平台及基地建设系统设计方案的通知》《青海省牦牛藏羊超高频电子耳标参数》和《关于加快推进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试点建设各项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方案和工作要求。
    为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进度,8月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了全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试点建设项目推进座谈会;10月中旬举办了部省共建青海绿色有机示范省政策技术培训班;11月12日在兴海县河卡镇举办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录入实际操作培训活动。至此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全面进入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录入阶段。

    作为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重要内容的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建设工程,也是青海省政府2019年实施的民生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目前,10个试点县实施方案已经全部完成批复和报备工作,项目区所在州县正在抓紧组织完成追溯耳标佩戴、信息采集录入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工作,力争在12月底完成工程建设。

     

    自2019年3月部省共建协议签订后,在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下,青海省完成了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确定了追溯工程“121”的整体思路,即在青海省牧区6州10个县的200个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的210万头只牛羊和10个屠宰加工企业开展整县试点建设。项目投资7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0万元,省级财政5000万元。工程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按照统一追溯模式、统一追溯标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的“五统一”要求,通过原产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将高品质有机牦牛藏羊及其产品全程追溯,实现产销可对接、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生产消费互信互认。

     

    为保障工程实施,青海省先后印发了《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平台及基地建设系统设计方案的通知》《青海省牦牛藏羊超高频电子耳标参数》和《关于加快推进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试点建设各项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方案和工作要求。

     

    为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进度,8月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了全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试点建设项目推进座谈会;10月中旬举办了部省共建青海绿色有机示范省政策技术培训班;11月12日在兴海县河卡镇举办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录入实际操作培训活动。至此青海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全面进入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录入阶段。

     

    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农业网编辑:agronetchenfangjun首页 打印 字体 [ ]

    转发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 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网”(Agro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国产麻豆放荡av剧情演绎|五月激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