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gm9rr"><strong id="gm9rr"><small id="gm9rr"></small></strong></p>

  • <acronym id="gm9rr"></acronym>
    欢迎来到 农业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品牌声明 | 网站建设 | 网址导航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农业网首页 > 农业资讯 > 三农人物 > 他带着初心去农村 帮村民鼓了“钱袋子”富了“脑瓜子”(图)
    他带着初心去农村 帮村民鼓了“钱袋子”富了“脑瓜子”(图)
    农业网   时间:2019/7/30 10:54:00  来源:慢新闻  阅读数:446

    查看叶用枸杞生长情况

      7月26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41岁的方文正在作着报告。他肤色黝黑,是长期在户外才留有的特殊“印记”。作为共产党员,他的初心是:学以致用,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此,他进行研究生深造,毕业后在林科院从事林业科技工作,2017年,找到机会的他又主动请缨去往贫困村担任*书记。如今,已在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担任了近两年*书记的他,带给了清明村许多好的变化,不只是让村民收入增加了,更让村民们改变原有的农业种植固守观念,接纳新技术。

      初心

      学以致用,想改变乡村贫穷落后面貌。

      7月18日,记者在市委党校见到了方文,皮肤黝黑、说话风趣直接,是他给人的*印象。这个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的所长,因为2017年被选派到酉阳车田乡清明村担任*书记的缘故,一直待在村里为村民做脱贫工作,有空才回主城的家里看望妻子和小孩。

      “皮肤是在村里被晒黑的吗?”记者问道。

      “也有一定原因嘛,但其实我从小就不白,工作后又一直与大自然打交道,这个肤色很正常。”方文介绍,1978年,他出生在贵州遵义正安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小时候对贫穷落后的概念,主要表现为三个迫切的愿望:一是在家里走路鞋不粘泥,二是晚上可以照电灯,三是有*能自由打电话。为了实现这三个愿望,方文努力学习,*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如今的西南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不喜欢当老师,也不喜欢当医生,觉得自己来自农村,挺适合搞农业的,也想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所以,就选择了果树专业。”他坦诚地告诉记者,其实,选择这一专业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学费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较少,可以减轻家里负担。

      2000年5月,正在读大二的方文,因为表现积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班里*个党员。方文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一定要学以致用,对得起自己这个党员身份。”

      入党时的初心,从来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迁。大学本科毕业后,原本已经在四川宜宾翠屏区水利水产农机局工作的方文选择了辞职读研究生,继续修读与现代化农业有关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毕业后,他进入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林业科技工作。

      请缨

      从农村来回农村去,申请派驻贫困村。

      2009年,方文和研究生同学潘梅结婚,两人在重庆买房定居,还有了小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2017年8月,看到市林业系统要选派*书记前往深度贫困乡镇驻村扶贫的消息,方文觉得机会来了,*时间转发给了潘梅。“就是给你准备的嘛。”潘梅这样回复丈夫。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梅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5年,方文就有驻村的想法,也一直在给她“打心理预防针”,“他常常问我,要是他们单位选派人员去贫困乡镇,他去的话,我同不同意。”

      征得家里同意后,方文立马毛遂自荐,提出申请。

      为何想要前往贫困乡镇驻村扶贫?方文解释,除了一直根植于心的想要改变农村面貌的想法,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回农村老家的新见闻。2015年,方文回到贵州农村老家时发现,老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水泥路通往村里,还有驻村干部关心村民的经济情况和心理状况。驻村干部给当地村民的帮助和影响让他深受启发,“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如果重庆也要选派人员到贫困村参与*扶贫工作,我一定要报名参加。”他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要回到农村中去,参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

      潘梅回忆,收到丈夫消息的时候,她内心还是比较纠结,“当时,我们的二娃刚出生不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看到他有农业方面的专业和技术,想改善贫困村的面貌的想法又那么坚决,家里一商量,决定支持他,家里的事情,我多担待点就是。”她说,本来按要求,一个月里,丈夫只需要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村里,但因为事情多,如今,丈夫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

      融入

      粗糙细腻自由切换,放下身段干农活儿。

      一个月后,方文被选派到酉阳车田乡清明村担任*书记。来到村里的*个感受就是远。“距离县城90公里,从主城开车过来,要7个多小时,当时觉得这里‘好山好水好落后’。”他感慨道。

      进一步了解情况后,方文得知,车田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而处在*东边的清明村又是乡里较为贫困的村子。这份带领村民早日脱贫的工作,对他来说,并不轻松。

      进村后的*件事,是改变说话方式。“以前工作中那些专业术语不要来了,在这里,就要粗糙一点。”方文说,这样的体会源于看到其他乡镇干部跟村民的相处,“他们主动搭讪村民,问吃饭没得、感冒好没,嘘寒问暖、有说有笑的,关系特别融洽。”

      第二件事,则是忘掉以前的工作,忘掉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的身份,主动帮村民干粗活。“如果拈轻怕重,心理上放不开,让村民觉得有距离,那肯定是无法融入他们的。”方文举例,*,他看到某村民家随意堆放杂物,就建议帮忙清理,“一开始,他们还是有意见,觉得都堆了多年了,你突然插手来管,但是,当你帮他们把杂物清理之后,看到地面清爽干净很多,他们才觉得你是对的。所以,有时候,做村民的工作,不仅是口头上,还要付出实际行动。”

      说话方式要粗糙,但工作上却要细腻,这是方文要干的第三件事。这份细腻,体现在走访的时候。到村民家里,他会花很多时间听村民闲话,有时候,听到的话都是爷爷辈那么久远的事情了,但不光要听要劝,还要记下笔记。方文解释,一来,可以让村民宣泄情绪;二来,可以了解村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真实情况。

      就这样,方文渐渐摸清了全村人的家底,完成了163户贫困户的全面走访。

      寻路

      叶用枸杞试种成功,村民尝到甜头。

      综合村里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因素分析,他和其他村干部发现,影响村民脱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单一。找到了原因,就要找出解决的办法,而办法的得出,首先就要把村里劳动力缺乏的因素考虑进去。其次,要发展产业,除了选择周期短的作物,还要特色明显。

      办法一起想。方文派驻到村的同时,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组成的4人研究团队,也来到这里协助方文,为村里的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我们在近十年的上百项科研成果中挨个排查,请专家反复研究论证,*终,选定了劳动力要求不高、收获周期较短、具有一定特色的叶用枸杞。”研究团队成员之一、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刘朝奎告诉记者。

      然而,当方文把种植叶用枸杞的项目带回村里时,却遭到了村民的冷遇。“我种了一辈子地,只见过吃果实的枸杞,从没听过枸杞的叶子有用,对于方书记的项目,一开始我们并不看好。”63岁的村民付宗炳说。

      “村民有顾虑,正常。那就先把项目干起来,产业链建起来,让他们尝到实际的甜头,打消顾虑。”方文这样说,也在这样做。去年,他引进一家企业到村里试种示范,并落实销售,叶用枸杞种植下去之后,不到一个月,叶子就能采收。

      如今,在清明村3组,有一片120亩的规模种植基地,地上长出的犹如藤藤菜叶般大小的嫩绿叶子便是叶用枸杞,这叶子可以入药,也可以食用,烫火锅、清炒、煮汤均可,其药用和保健功效都可与枸杞子媲美。据介绍,目前,该基地已采收叶用枸杞10多茬,惠及农户30多户100余人。

      “叶用枸杞月初种下,月底就可以采叶。”方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年的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第二年进入丰产期,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年亩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正常养护下至少可连续采摘6~8年。

      扶志

      改变村民“三观”,让他们走出来学技术。

      付宗炳是酉阳车田乡清明村的村民,以往,他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红苕、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在这方面的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因为收入方式的多元化,老付的日子也变得好了起来。

      去年,他家的几亩地被纳入到叶用枸杞试种基地的种植当中,他也参与了种植的养护管理。起初,老付的确有过担心,但一个月后,拿到2500多元的月酬劳,他松了一口气。记者了解到,除了养护看管的月酬劳,老付出让土地使用权,也有一定的租金收益。另外,他还可以参与到叶用枸杞产出后的利润分红。“去年,我在劳动酬金方面的收入就是28000多元。”电话中,老付笑嘻嘻地告诉记者。

      “今年,老付就可以获得利润分红了。”方文介绍,租金、酬金、分红金的这种“三金模式”,改变的不单是村民的收入方式,更是他们的观念。

      原来,方文还在做一件事:改变农户的“三观”。“扶贫先扶志,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巨大促进作用,他们才会接纳新事物。”来自农村的方文*懂农民,在他看来,农民朴质善良、自立自强,“但有时,也会变得封闭。”

      方文告诉记者,在清明村,许多村民种了一辈子地,总是认为自己*懂土地和农业。因此,对科学技术、规模化操作,总抱着冷眼旁观的心态。而他要做的,从来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让村民看到具体成绩后改变观念。试种基地建立起来后,他将村民带到试种基地参观,在田间地头教他们种植技术,还将物联网引入村里,打造“智慧田园”。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村民正计划一起种植叶用枸杞。

      采访尾声,方文满怀希望地说,下半年,计划将100~200亩的叶用枸杞种植交给农户。据了解,目前,清明村正在建设枸杞茶加工车间和保鲜库,延伸产业链,落实产品销售,确保叶用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叶用枸杞等特色产业。

    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农业网编辑:agronetshenqi首页 打印 字体 [ ]

    转发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 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网”(Agro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国产麻豆放荡av剧情演绎|五月激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