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gm9rr"><strong id="gm9rr"><small id="gm9rr"></small></strong></p>

  • <acronym id="gm9rr"></acronym>
    欢迎来到 农业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品牌声明 | 网站建设 | 网址导航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农业网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综合 > 大庆市:一片“秀林”里的“千年大计”(图)
    大庆市:一片“秀林”里的“千年大计”(图)
    农业网   时间:2019/3/12 13:17:00  来源:中新网  阅读数:497

    造林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提到。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千年大计”,*初是从60年前种下的这片“秀林”开始的,至今仍然是大庆人心中,那*沁人心脾的一片绿。

      60年前,大庆人开始勘探开发地下油海,在茫茫荒原上建成一个美丽的油化之都,让世人称赞;同样也是60年前,红旗林场人开始执着地植造地上林海,在荒漠上建成了人工绿色屏障,那辉煌同样可歌可泣。

      同在蓝天下,同处荒原中,他们以同样的情怀,同样的精神和同样的艰苦奋斗,创造出同样的辉煌。

      饮水必须思源头,乘凉莫忘栽树人。红旗林场人当年是如何植树造林的?造林面积有多大?如今的红旗林场怎样了?日前,记者采访了红旗林场副场长李俊和老护林队队长匡玉珠。

      吃窝头、住干打垒,23天造林一万两千亩“我们有个老护林队长,在林场工作生活了50年,*有发言权。”一听记者要约访老林场人,红旗林场副场长李俊立刻想到了匡玉珠。几经联络,记者终于采访到了退休在家的匡老。

      *初,匡老有些拘谨,但谈起当年造林的情景,立刻打开了话匣。

      68岁的匡玉珠是第二代红旗林场人,15岁便来到了场里,18岁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先后当过机务队革委会副主任、护林队长,这一干,就是五十年。

      “*初,要啥没啥,要造万亩林,很难。”回忆起当年,老人仍历历在目,建场之初,没有场部,只好去邻近的村屯借住,*初翻地,一台拖拉机4个人,两班倒,24小时不停。

      “早两点半起床,吃半拉窝窝头子,用两三碗黄豆汤送下肚,三点就出车了,一直干到中午十一点半下班,进行机械保养之后,再花两个多小时走10里地回住的地方。”匡玉珠讲了起来,饥肠辘辘,经常累得走不动,路边歇歇再走,“*少说干12个小时,睡不了几小时的觉。”

      即使这么艰苦,红旗林场人没有一个人离开,为完成造林任务,拼了命。

      “整天在地里,早六点到晚六点,中午给大家伙做顿饭,吃完接着干。”那是2003年的春季,时任护林队长的匡玉珠,承担场部的造林任务。

      在匡玉珠的带领下,只用了23天,就完成了一万两千亩的造林任务。红旗林场成为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树苗刮倒了就扶,刮跑了再栽,29年攻下三千八百亩盐碱地。

      由于少雨干旱,再加上沙化严重,每当西南风起,便是黄沙漫天,人畜行走艰难。黄沙步步向东推进,这里成了“西北风口”的延伸地。“赶上风天种树*遭罪。”匡玉珠回忆说,那时,三天不刮风,第四天指定是大风,住的干打垒,四处漏风,满屋都是土,到处都是沙子……早晨出发时只刮小风,过了中午就越刮越大。树苗子怕风抽,大伙顶着风拼命干,必须把拉来的苗子全栽上。要是再拉回去,这苗子肯定就废了。好不容易栽的树,第二天再看,倒的倒,跑的跑。大家伙儿二话不说,扶正,重栽。

      除了风沙,林场人*怕的是盐碱地。“离场部35公里处,有个三千八百亩的林业点,自1974年开始,就试验栽植树种。”匡玉珠说,杨树、柳树、水曲柳、榆树,该试的都试了,可就是没有成活的。

      那片地的盐碱度太高,老远就能看到地面白白的一层。遇上雨水多的年份,整个夏季都是水。一台拖拉机去抚育苗,陷在里面,还得用两台拖拉机把它拽出来……即使是这样,林场人没有放弃这块地,终于,在2003年,除了寸草不生的地方,栽植樟子松成功。如今,这三千八百亩地上的树苗,已经长到4米多高了。

      两代造林人铸就的“绿色功勋”,是万千大庆人的生态家园。

      红旗高举,造林不止。已经规划的地块造完,他们就往境外造,北往杜尔伯特,东去安达,每年还以5000亩的进度造下去。截至1978年,不包括其他用地,红旗林场人共植树造林11万多亩。后来,红旗林场一场分五场,由五个林场分而治之,但林场人的育林植树造林工作没有止步。

      匡玉珠说,如今,第二代林场人几乎都退休了,但红旗林场的精神还在,“我们场还有个目标,叫"青山常在"。伐下多少树,我们就得栽活多少树,这才叫红旗林场人。”

      正所谓“三分造,七分管”。近些年,红旗林场造林面积每年也只有百亩左右,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补植、修枝抚育、病虫害防治上,近20年完成残林更新8万亩。

      “用老林场人种树的拼命劲儿,护好这片林子。”据李俊介绍,两代红旗林场人,造林11万多亩,几经规划后,如今的红旗林场长40公里、宽50公里左右,总经营面积12.27万亩,其中重点公益林6.82万亩,一般公益林2.36万亩,商品林3.09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2019年计划造林500亩,栽植小乘黑杨树3.8万株。茂密的森林已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为大庆地区防风固沙、保护油田和发展生态农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万千大庆人的生态家园。

      走进这片人工林海,别有洞天。那条条樟子松,四季披绿,是林场的主色调。黄菠萝、核桃秋、水曲柳,是林场的骨架。这里片片落叶松、红松、河南白榆,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红旗林场,犹如一座丰碑,向世界展示了大庆人的不屈精神,呼应着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农业网编辑:agronetxhj首页 打印 字体 [ ]

    转发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 农业网”(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网”(Agro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国产麻豆放荡av剧情演绎|五月激情综合